今天是:

辖区动态

首页 > 辖区动态

山西日报:防治水土流失 建设生态文明

来 源:山西日报 发布日期:2014年08月15日

字号: 打印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形成“五位一体”。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山西作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保持将成为我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内容和重要支撑。


        水土保持----山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黄河中游、海河上游,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份之一。全省总土地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69%,其中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及其占全省总面积的比例均居全国第2位。全省多年平均向黄河、海河输沙4.56亿吨,平均输沙模数3000吨/平方公里,最严重地区高达2万吨/平方公里。其中向黄河年均输沙3.66亿吨,约占各省区向黄河输入泥沙总量的四分之一。


        历史上的山西曾是一个林草丰茂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汾河流域曾有茂密的森林覆盖,“杂树交荫、云垂烟接”(《水经注》),“遍地林木、一望不彻”(《明经世文编》),汾水清澈,水量丰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破坏,三晋大地森林植被迅速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有人说,水土流失是生态恶化最集中的表现。水土流失会携带大量土壤泥沙进入江河水系,淤积在下游河床和水库库底,对下游造成严重的危害;水土流失会将表层土壤层层剥蚀和冲蚀,有限的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地形破碎、土层变薄,严重的会导致土地沙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肥力严重流失,耕地质量下滑,产量下降;水土流失作为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同时,也输送了大量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这些农药、化肥进入水系,导致水质严重恶化,引发了面源污染。


        可以说,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我省生态恶化的集中表现,山西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对象,是山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拦路虎,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性因素之一,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项目带动----近年来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

        我省是全国开展水土保持科学试验最早的省份之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研究黄河泥沙来源及防治措施,中外学者首先在我省宁武、方山、沁源等地设置径流观测小区进行试验,写出了《山西森林之破坏与山坡土层之侵蚀》《影响地表径流和面蚀的因素》等我国早期水土保持科研论文。新中国成立后,我省作为水土保持的主战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水土保持工作,产生了阳高县大泉山、平顺县羊井底、离山县王家沟、户包治理、“四荒”拍卖等影响全国的水土保持治理典型和经验。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省水土保持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每年中央和省级水土保持投资达到9亿多元,水土流失治理范围不断扩大,水保重点项目涉及到了全省各个水土流失严重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晋北地区,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首都水资源水保工程为依托,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建成100多处集中连片、规模宏大的生态防护工程,为减轻当地风沙灾害、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在沿黄丘陵沟壑地区,以坝滩联治、坡改梯等重点项目为依托,大力开展坝地、滩地、梯田等高效基本农田建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在晋中、晋东南等太行山革命老区,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为依托,大力开展红色小流域建设,提高治理标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红色旅游,加快老区发展、回报老区人民。


        随着治理的深入,全省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万平方公里,累计治理度达到5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今后全省开展规模更大、层次更高的水土保持治理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永和模式----新时期水土保持大区域治理的典范

        永和县地处吕梁山脉南麓,境内山峦起伏,梁峁层叠,大小2500多条沟道纵横交错,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全县国土面积121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072平方公里,占到总面积的88.4%,年土壤侵蚀量达到1280万吨,是输入黄河泥沙的主要县份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恶劣的生态环境,成为影响群众脱贫致富、制约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最大瓶颈。永和县围绕国家和省水保重点项目,按照“穷县出精品、小县办大事、千方百计谋跨越”的理念,大区域治理,大力度整合,高标准建设,精细化施工,共完成高标准、成规模、效益高、集中连片的流域治理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探寻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水保富民、生态兴县”的新路子。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昔日的荒滩烂沟变成了高产田、生态沟、风景区,全县生态环境和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永和县治理水土流失中,突出大区域治理战略,山水田林路、坡沟梁峁塬统筹规划,改田、改水、改路相配套,治垣、治坡、治沟相结合, 真正做到了综合治理。在治理的同时,产业跟进,促收致富,县政府帮助农民引进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民生水保,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民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非常高。永和县的大区域治理模式是水土保持发展到今天的一个趋势,是新时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典型和样板,是山区农村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省委书记袁纯清等多位省领导到永和水保治理区进行了视察指导,并给予充分肯定。2012年10月,山西省在永和县召开了“全省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永和现场会”,决定在全省推广永和治理模式。

        民生水保----山区农村致富奔小康的基础工程

        水土保持和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我省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当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展民生水保工程建设,惠民富民。结合淤地坝建设实施了坝滩联治、沟坝地治理等治理项目,对淤地坝下游的荒滩、荒地和瘠薄滩地,加厚土层,提高标准;对已成的坝滩地,建设排洪渠,防洪保收;对有长流水的沟道,开挖排盐、排碱渠,防止下湿和盐碱化;对蓄水的淤地坝,配套灌溉渠系,进一步将坝滩地变为水浇地。近五年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3.3亿元用于坝滩地整治,建成高产、优质坝滩地5万多亩,有力地促进了当地退耕还林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欢迎。


        坡改梯是和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又一项民生水保工程。从2010年山西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以来,共开展坡改梯30多万亩。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区每年可拦蓄泥沙59.02万吨,蓄水保水143万立方米,与治理前相比,减少土壤流失90%以上。在有效控制项目区严重水土流失的同时也减少了面源污染,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加上土壤改良等农业措施,由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平均每亩增产165公斤。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加上道路配套,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机械的使用,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818元。


        通过实施坝滩联治和坡改梯工程,增加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解决了耕地的过多需求,减少和避免了开荒扩种现象,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成为山丘区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民生水保工程在受到老百姓欢迎的同时,也调动了当地政府的积极性,一些县还将坝滩联治、坡改梯等水保民生工程列入政府年度要为群众办的大事来抓,取得了“水保为民生、民生助水保”的“双赢”效果。

        民营水保----社会力量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山西是全国以户治理承包小流域的发源地,发展至今,全省民营水保户发展到28万户,其中面积在500亩以上的民营水保大户4300多户,累计投入治理资金30多亿元,治理“四荒“面积1200万亩,成为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多种多样。


        自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对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开发工程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推动。“四荒”治理开发是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省水利厅多次推动,各市县落实签约项目,制定鼓励扶持政策,大型企业参与“四荒”治理开发工作取得很大进展。经过推动,全省共有71家大企业达成“四荒”治理开发意向,有17个治理开发项目完成签约,涉及“四荒”地18万亩。临汾市所辖17个县以及长治市的沁县共18个县由县政府出台了“四荒”治理开发鼓励扶持政策。7月18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的指导意见》(晋办发[2013]13号),明确提出要利用山西丰富的“四荒”资源,鼓励企业治理开发“四荒”地,允许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经济林,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及生态旅游观光业等。


        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的指导意见》,为我省民营水保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将进一步吸引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四荒”治理开发。大型企业集团治理开发“四荒”,具有治理规模大、投入密度高、治理速度快、综合效益好等特点,不仅能够快速治理水土流失,还能够有效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是一件企业有利润、农民得实惠的好事情,为山西水土保持事业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监督管理----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山西省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生产建设项目众多,由于一些不合理的开发建设行为,带来严重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我省道路建设、煤企整合等生产建设活动加快进行,在支撑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严峻挑战。个别生产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未能按照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落实各项防治措施,也未开展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建设过程中随意倾倒弃土弃渣现象较为严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隐患和行洪安全隐患。2012年,省水利厅会同水利部流域机构、省人大对交通等行业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开展了联合监督执法行动。2013年,省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又一次开展水土保持联合监督执法检查,对2012年联合执法行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回头看,对新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进行督查和限期整改,取得了显著的执法效果。


        随着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我省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实施率大幅提高,《水土保持法》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

        水土保持----依旧任重道远

        经过多年的治理,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省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水土流失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水土保持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目前,已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为5.5万平方公里,全省还有一半即5.3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由于投入标准低,水土流失治理标准也相应较低,已治理的面积只能叫初步治理,还需下大力气进行彻底治理;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人为水土流失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依然是制约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源之一,是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30年前,人们还在为解决温饱问题奔波,30年后,生态产品成为当今中国最为珍贵和稀缺的产品之一。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土保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水土保持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初步治理这个水平上,而是在治理的同时,还要满足人们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的需求。


        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要求,山西水土保持重任在肩,使命光荣。

来 源:山西日报 发布日期:2014年08月15日

字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