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辖区动态

首页 > 辖区动态

保护红碱淖:没有妙方在手,只有各方携手

来 源: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网站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24日

字号: 打印

记者 王继和 孙太旻


在采访红碱淖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虽然红碱淖的生态形势丝毫不容乐观,但是保护红碱淖的舆论此伏彼起,社会各界对红碱淖的关注度足够,相关各方都有保护红碱淖的意愿,有的地方和部门实际上也一直在为保护红碱淖做工作,这些积极的因素又让人对红碱淖的前景抱了几分期待。


努力,不可否认


2012年8月16日凌晨,上任不久的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党亚波奔走忙碌,打出了人工增雨的第一炮,希望通过增加降雨,控制住红碱淖迅速“缩水”的趋势。


此前的几个大雨天,党亚波天天冒雨在湖区奔走,带着项目组实地踩点,相继勘定了10个人工增雨点。


事实上,早在2008年,红碱淖就被陕西省政府列入重要湿地保护名录。2009年8月,陕西省政府派出专家组,就红碱淖保护进行专题调研。有专家重提“引黄济红”的方案,即把黄河水引入红碱淖,但终因距离远、成本高等因素被搁置。于是有专家提出,神木当地云水资源丰富,如果能够有针对性地在红碱淖周边常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也许是一条缓解红碱淖“缩水”的途径。


到2012年,经过陕西省环保、水利、林业等部门及各界环保人士奔走呼号,红碱淖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被列入环保部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该项目从2012年开始连续实施3年,财政部每年划拨资金1亿元,地方财政每年配套1亿元,总投资6亿元,而3年投资1177万元的人工增雨工程,则通过项目论证、招投标等环节,由陕西省神木县气象局承接。


该项目以红碱淖为中心,在红碱淖周边建设6个固定增雨火箭点,配置4辆移动式增雨火箭车;安装6套两要素自动气象站和2套六要素气象站,准确、及时掌握红碱淖周边的降水量及其他气象要素;利用空域请示系统和风暴追踪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等气象监测系统,在红碱淖周边科学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在更高的层面上,陕西省气象局与内蒙古气象局围绕保护红碱淖展开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合作;榆林市和鄂尔多斯市都专门调配了人工增雨飞机,针对红碱淖加强增雨作业,榆林也因此成为陕西唯一一个独立开展飞机增雨作业的地级市。


经过连续3年的人工增雨作业,红碱淖周边降水量有所增加,2015年,红碱淖水面基本保持稳定,止住了连续十几年的递减态势。党亚波说:“希望气象部门的人工增雨能够继续获得政府支持,进而常态化,因为仅仅3年的投入远远不够。”


陕西方面还开展了湖区周边的退耕还湖工作,对环湖1千米区域进行了清理,修建保护带,同时对湖区周边大水漫灌的粗放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发展精耕细作的节水型农业。


再就是对红碱淖现有4条入湖河流开展生态修复工程。由于红碱淖补水河流大都是季节性内陆河,没有稳定的河道与坚固的河床,丰水期一旦有水往往四面漫溢,很多水源都被沙地吸收而没有入湖,这项工程主要是修整固定河道,使上游来水尽可能全部入湖。


我们跟着党亚波来到七卜素河,站在环湖公路上,看到七卜素河上下均为修做的铁丝笼护岸。


同行的神木县水利局副局长孙砚逊介绍道,近年来,神木县实施了七卜素河综合治理项目,我们现在看到的七卜素河下游河道7.5千米实施了铁丝笼护岸,上游河道15千米实施了勾连式护岸,这样七卜素河就成为一条可以向红碱淖稳定补水的入湖河道。


我们看到七卜素七八米宽的河床里有一条宽约2米的水流向着红碱淖淙淙流淌,据孙砚逊说,偌大的红碱淖,目前就只有这不到1个流量的水补入。


党亚波带领我们下了公路,顺着七卜素河东岸来到入湖口,看到有3排黑黝黝的篱笆墙自南向北屏立,不知何意。党亚波解释说,这是他们实施的湖荡湿地治理项目,这里原来是一片150亩大小的盐碱地,为了控制红碱淖湖岸的盐碱漠化,他们进行了建立池塘湿地的试验,方法是在裸露的湖岸上建立数个小池塘,将池塘内的盐碱土壤挖弃,池底及边坡铺设土工布,池内换填厚度约30厘米的黄土,在换填土上扦插芦苇,然后引入淡水,再将池塘逐个用UPVC管串联,一个池塘水满后再溢入另一个池塘,最后逐池过滤排入湖内。那3排篱笆墙是由不会腐烂的红柳扎成,目的就是为这片试验场遮挡风沙。经过几年的试验,已有一大半的盐碱地变成了芦苇荡。


党亚波又走上河堤,指着西面的湖岸植被说,你可以看到从湖边向外依次是芦苇、沙棘、柽柳、杨树4层绿化带,这是近年来同时实施的湖滨保护带修复工程,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湖区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党亚波还说,在实施这些措施之前,神木方面早已关停了红碱淖周边的所有煤矿企业。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为红碱淖的生态环境建设,榆林市、神木县已累计投入了2000余万元。


在内蒙古一方,为红碱淖流域的生态建设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方面,伊金霍洛旗将生态建设特别是红碱淖流域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大的基础工程。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6.65亿元用于生态建设,全旗完成生态建设任务142万亩,治理生态建设任务114.5万亩,先后实施了天保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以及两个“双百万亩”、“碳汇林”和“城防林”等地方生态工程,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化先进单位”、“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县”、“中国绿色责任贡献奖”、“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等。特别是为有效巩固包括红碱淖流域在内的全旗生态建设成果,经过几年努力,伊金霍洛旗于2014年成功申报内蒙古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将境内红碱淖流域划入国家森林公园范围进行保护。另一方面,伊金霍洛旗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制度。按照《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水利厅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严格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纳污控制“三条红线”管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推动红碱淖流域内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落实,伊金霍洛旗成立了红碱淖管理委员会,在红碱淖流域从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严格土地开发和扩灌、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促进水资源环境的保护。至于内蒙古一方修建的札萨克水库,其初衷是向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供水,由于陕西一方的反对之声,札萨克水库建成之后并没有怎么运用,至今对红碱淖流域的水资源蓄存、农田灌溉和生态环境保护均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他们也认为,此前的局面是一种双败的结果,要想变双败为双赢,就要实行两省区合作。其实两省区交界的地方好多群众都有亲属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损害哪一方的利益都会牵涉到对方,手心手背都是肉,应当统筹兼顾。


不论哪方,为保护红碱淖所做的努力都不可否认。


关注,值得庆幸


红碱淖的生态环境恶化及保护、恢复的情况,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尤其近年来,几乎每年全国和陕西省的“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会就红碱淖问题发出呼吁,建议提高红碱淖的保护级别,加大保护力度,加快恢复步伐。


2016年两会期间,驻陕全国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提交了一份“关于对红碱淖湿地生态区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建议”提案,这份提案建议由国家组织两省区的环保、水利、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开展区域开发活动、红碱淖水资源和野生动物调查,在充分调查研究红碱淖流域水资源减少成因和野生动物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方案,合理调整区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案还建议将红碱淖列为“国家级自然湿地保护区”,统一规划,整体开发。


与此同时,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建议国务院批准设立红碱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直接归属国家林业局管理,并组成内蒙古陕西两省区红碱淖边界问题落界工作组,彻底解决历史遗留边界及跨界资源权属问题。


同年,全国人大代表、陕西恒源煤电集团董事长孙俊良也呼吁对红碱淖湿地实施抢救性保护,并建议国务院批准设立红碱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由国家林业局直属管理,并由国家林业局牵头组织两省区联合编制红碱淖湿地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


2015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榆林文昌集团董事长张文堂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应积极指导陕蒙两省区加强红碱淖水资源保护,将红碱淖流域划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同时,全国政协委员、台盟陕西省委会专职副主委王二虎也呼吁以最严格管理制度保护红碱淖,并建议将红碱淖流域划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2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民政厅厅长曹莉莉,全国人大代表、陕西荣民集团董事长史贵禄建议,要从制度上、机制上做好红碱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跨省国家级红碱淖湿地自然保护区。


虽然陕西省政府已于2014年12月批准陕西红碱淖自然保护区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但为了加大保护力度,社会各界特别是陕西省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仍在致力于提高红碱淖的保护级别。


与此同时,内蒙古方面也在密切关注、积极行动。近年来,为了改善提升红碱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水平,伊金霍洛旗积极创设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并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评审,成为我国第一个以人工造林为主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2015年1月,国家林业局印发了《关于准予设立内蒙古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的行政许可决定》,将红碱淖流域作为内蒙古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的重点保护区域,标志着红碱淖流域已建立了国家级生态环境保护区,并已按照《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相关标准受到严格保护。目前,伊金霍洛旗已成立森林公园筹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正在加快红碱淖流域相关保护设施和保护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必将为提升红碱淖流域的生态环境综合保护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关注度的日益提高,无论是对于生态形势日益严峻的红碱淖自身,还是对于生活、工作在红碱淖周边的人们,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然而,无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湿地保护区”,还是“国家级森林公园”都只不过相当于一层政策、法律的外衣,即使有幸穿上了,但如果人们的生态理念没有增强,环境意识没有上升到自觉的行动,也不会一劳永逸,红碱淖也不会万事大吉。


因此,这个时候的庆幸是需要克制的,无论是升级前还是升级后,艰辛、漫长的道路还在后面。


出路,各方携手


内蒙古方面认为,陕蒙双方应尽快按照《国务院关于内蒙古自治区与陕西省红碱淖和克珠尔滩(席芨滩)地段行政界线划定及有关问题的批复》文件精神,实地落定陕蒙边界红碱淖地段行政区域界线并确认跨界资源权属,这是开展红碱淖流域保护省际合作,消除不稳定因素,共同促进边界地区安定团结、和谐发展的前置条件。从流域分布来说,红碱淖是内蒙古自治区与陕西省共有湖泊,交界地段全长32千米,红碱淖总流域面积1500平方千米,在内蒙古境内的流域面积为748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为5619万立方米,内蒙古境内拥有5条入湖河流。


由于行政区划界线迟迟不能落定、区域资源权属不清,导致对红碱淖的保护超出了环境保护的范畴,也是造成神木县和伊金霍洛旗在红碱淖问题上矛盾纠纷的根源,影响了两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


有关部门及一些有识之士早些年就提出陕蒙两省区实行合作的事宜。


2012年9月4日,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举行第十一次会议,透露我国将建立省际合作机制保护沙漠淡水湖红碱淖。


按照国务院、国家发改委、中国气象局关于建立红碱淖湿地保护省际合作机制的有关要求,2013年8月29日,陕西省气象局与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就共同推进红碱淖湿地保护区人工影响天气协同作业事宜签署合作协议,协议明确,双方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服务引领、科技支撑,明确任务、强化责任,健全机制、协调有序,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合作原则,以增加红碱淖湿地保护区域降水量和补水来源为目标,强化流域内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该区域人工增雨效率。


事实上,在陕西和内蒙古两地围绕红碱淖展开的合作中,气象部门可能是在合作上最为顺畅的部门之一。当遇到有利的天气过程,神木县气象局的移动增雨火箭车可以直接开到内蒙古一侧进行作业,增雨效率大为提高。


2013年12月,红碱淖湿地保护省际合作会商第一次会议举行,标志着陕蒙两省区联合启动了红碱淖水资源保护工作。


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红碱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黄委一面积极向水利部汇报,一面加强与相关省(区)的沟通协调,广泛征求意见,组织项目组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2012年编制了《红碱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2013年通过水利部水利水电设计总院审查。2015年水利部正式印发了《红碱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审查意见。


2014年4月30日,黄委、陕西省水利厅和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联合召开座谈会,共同探讨红碱淖水资源保护工作相关事宜。会议确认陕蒙两省区在红碱淖保护上有着共同的工作目标,两省区水利部门将在黄委的统一协调下,全面启动红碱淖水资源保护工作,进一步明确上游水库下泄水量方案,健全监测监控设施,着手制定具体措施,共同努力保护好红碱淖。


2015年5月15日,陕西省发改委和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联合召开红碱淖湿地保护省际合作会商第二次会议,回顾了第一次会议之后红碱淖湿地保护省际合作取得的进展,对急需开展的行政界线落地及跨界资源确认工作提出了进度要求,对红碱淖地段突出事件应急工作和加强红碱淖湿地生态修复工作达成了共识,国家有关部委派员参加了会议,并对红碱淖湿地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


同年11月6日,陕蒙两省区水利厅召开座谈会,就贯彻落实红碱淖湿地保护省际合作会商第二次会议纪要精神,加强红碱淖保护相关事宜进行了协商。双方商定,在《红碱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批复前,先行先试,通过札萨克水库为红碱淖补水,增加入红碱淖水量;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同意通过札萨克水库为红碱淖补水,每年总放水量原则上按100万至150万立方米控制,通过河道输水。在《红碱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批复后,按照规划要求放水;每年的补水时间和补水量结合气候情况和札萨克水库蓄水情况另行商定;两省区水文部门在省(区)界断面监测,双方负责各自境内补水时的防洪安全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会议最后还签署了《陕西省水利厅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关于加强红碱淖保护工作备忘录》。


今年5月26日,我们到伊金霍洛旗水利局采访,从该局了解到,札萨克水库今年计划为红碱淖补水120万立方米,目前正在做相关的准备工作。


这也表明,要从根本上解决红碱淖的补水问题,没有什么灵丹妙方,舆论监督、社会关注,政府主导,部门协调,陕西、内蒙古两省区实实在在地心连心、手拉手,共同探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之道,才是最好的出路。


或许明天,或许后天,反正是在不太远的未来,红碱淖又会重现往昔那浩瀚无垠、碧波荡漾的景象。


来 源: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网站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24日

字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