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水事纵览

首页 > 水事纵览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水利思想

来 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日期:2014年08月15日

字号: 打印

       面对当前的水生态危机,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和谐,必须深入分析和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水利思想,全面地掌握生态水利思想的基本内涵和解决水生态问题的途径,以指导新形势下的治水实践。
 

  (作者:李映红)人水和谐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所面临的一个理论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尽管没有明确提出系统的水利理论,但19世纪中叶他们在关于东方农业、私有制和公共机构等问题的理论阐述中蕴含了丰富的水利思想。


  气候、地形条件影响水利


  水利之于气候、地形条件。兴修水利是人类改造自然界、控制水资源、防范水旱灾害的重要活动,很大程度受制于气候、水系与流域环境等自然环境因素与人文社会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强调了气候、地形条件与水利的关联。恩格斯于1853年强调了东方的气候、土壤性质,特别在大沙漠,“农业的第一个条件是人工灌溉,而这是村社、省或中央政府的事”。马克思进一步从社会形态上作了归纳与解释,指出应从唯物的天人关系,即环境与人类水利意识关系的角度认识传统水利文化的特征以及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他认为,这些东方大国之所以长期保持亚细亚人的生活方式,首先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气候和土地条件,特别是从撒哈拉经过阿拉伯、波斯、印度和鞑靼区直至最高的亚洲高原的一片广大的沙漠地带,使用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方农业的基础。”水受着自身及其流域内地形、地质、土壤、气候、水量、植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应该充分认识这些因素的作用。


  土地所有制和公共机构影响水利


  水利之于土地国家所有制。马克思认为水利灌溉渠道在亚洲地区的生产方式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用人工方法可以使土地肥沃,但灌溉系统一荒废,这种肥沃性便立刻消失了”。亚洲高原干旱的自然环境,与沙漠地带是几近相似的,这使得兴修水利灌溉渠道成为亚洲农业生产方式的首要条件,因为灌溉渠道工程的规模巨大,决不是局部的生产机构或个人所能够进行和完成的,必须由能够跨越地区和个别组织的社会公共机构来承担,所以只能是“专制政府的事业”。由于农业生产对水利条件的绝对依赖性,土地远离水利灌溉渠道的存在就变得不可能,而实际上,土地就作为水利设施的附属物而存在。政府为了排除障碍,更有效地兴修水利和进行灌溉,把土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从根本上排除了土地私有的可能。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在东方亚洲社会,土地的所有权采取的是国有制形式,国家、公社的决定性条件和土地公有制的前提正是依靠集体劳动的水利工程。


  水利之于公共行政管理机构。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公共机构对传统水利的影响,即治水产生了公共行政管理机构,并坚持用唯物主义反映论研究历史形态水利。他们指出,古代东方各国政府的职能之一是兴修水利,强调水利工程在国家机器中的作用,“利用渠道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方农业的基础”,因而“亚洲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并认为无论是在埃及、巴比伦、印度还是中国,管理水利事务都是政府的基本职能。“……节省用水和共同用水的基本要求,这种要求……在东方,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大,不能产生自愿的结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中央政府也就产生并保持下来了”。兴修水利和农业灌溉是连接千家万户耕地的大型工程,本身就排除了土地私有的可能,同时也促成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政府的建立。“那些通过劳动而实际占有的公共条件,如在亚细亚各民族中起过非常重要作用的灌溉渠道,以及交通工具等等,就表现为更高的统一体,即高居于各小公社之上的专制政府的事业”。东方文明古国都是大河文明,这种建立在大规模的治水工程上的官僚体制,是东方专制主义的经济与社会基础,在东方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国家政治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水利的论述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散见于他们的自然观、实践观、社会观和历史观之中。人与水的关系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归根到底是人与人关系的一种反映,体现着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和道德关系。人水和谐是人类治水的理想境界,马克思、恩格斯的水利生态思想以人与水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是对资本主义资本逻辑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反思,揭示水利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为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学理论依据,对于反思当代水危机,实现人水和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面对当前的水生态危机,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和谐,必须深入分析和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水利思想,全面地掌握生态水利思想的基本内涵和解决水生态问题的途径,以指导新形势下的治水实践。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水受着自身及其流域内地形、地质、土壤、气候、水量、植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适时调整治水理念,在强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特别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配置,注重维系良好的水生态系统,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文化研究所)


来 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日期:2014年08月15日

字号: 打印